免费注册·RSS源·手机版·广告服务·成功案例·服务介绍·投稿中心·收藏本站· 设为首页·玉米:60102854QQ群:大豆:52200431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
行业信息

  • 行业信息
  • 交易供应
  • 交易求购
  • 交易招商
  • 商情中心
  • 人才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>行业分析>正文

【独家】新稻大量上市,为啥收购仍显谨慎?

2025-10-30 08:43:48来源:粮信网作者:吴文超


10月底,东北地区新季稻谷基本上已经收割完毕,因今年东北温度相对偏高,稻谷长势较为良好,多地表示今年稻谷或将丰产,且质量优良,不过东北地区稻谷价格高开低走,虽部分品种(如中科发五)前期价格快速上行,但仍未完全刺激市场拿货,近期泰来周边中科发五稻谷到厂参考价1.62-1.65/斤,出米率60%左右,水分15%以内,价格较前期有所下滑,其余品种多维持稳中偏强的状态,即便是部分直属库近期收购稻谷价格也仍保持一定的谨慎状态,市场情绪前高后低,那么是什么令采购方持币观望,与业内了解后主要有如下几点:

首先,稻谷质量有所下跌。尽管前期普遍预期丰产且质量优良,但今年东北地区降雪较早,部分晚熟品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从各地反馈情况来看,黑龙江以及吉林等地的中科发五,吉林地区超级稻等品种,多存在降雪后进行收割,不单对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也对晾晒有较大的影响,如当前吉林等地超级稻水分仍有较大数量在16个水以上的水平,米业即便采购也需要烘干,这对当前竞争日趋严重的米业来说,成本偏高,而温度快速降低后,对一部分长粒稻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:如碎米率升高,品质有所降低,综合以上两点,虽今年东北地区存丰产预期,但收购方以质论价,符合标准的稻谷相对较少,整体收购进展表现一般。

 

其次,大米消耗量未达到预期。这是影响下游收购信心的根本原因。终端消费市场的疲软通过产业链层层传导至最上游的收购环节。具体来看:第一,宏观经济环境影响,居民日常消费及餐饮业复苏力度不及预期,集团性采购需求不旺,导致大米社会库存消化缓慢。第二,市场竞争加剧,除了东北大米,南方新季中晚稻也已上市,加上持续投放的政策性陈稻,市场整体供应来源多样,分流了部分需求。第三,“稻强米弱”格局持续。原粮成本与成品大米销售价格难以形成正向循环,米企加工利润微薄,为了维持现金流,只能选择降低开机率、以销定,从而无力也无意愿大规模建库存。

 

最后,供应偏大,对赌风险较高。当前市场面临的是阶段性、预期性的供应压力。丰产预期正在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上市量,新粮供应压力集中释放,庞大的政策性稻谷库存始终是悬在市场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在这种背景下,市场主体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。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加工企业,前几年对赌亏损历历在目。因此,“持币观望”成为最理性的选择“买涨不买跌”的群体性谨慎心理,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

 

综上,近期各收购主体均有一定的稻谷补货的需求,但现阶段东北地区部分稻谷未达到预期、市场需求偏弱以及供应相对充足鞥因素的制约下,收购主体暂时持币观望也算是暂时规避风险的有限选择之一,预计等原粮质量稳定后,购销积极性或有所提升。

欲了解更多稻米行情数据以及未来走势,敬请持续关注粮油信息网的官方网(http://www.chinagrain.cn)以及APP(http://www.chinagrain.cn/app)和微信平台(graininfo)或可致电0451-88001128咨询,成为粮油信息网的会员,享受更多特权。

 

特别声明

  1. 1.本文为自媒体、作者等金农网网络用户在金农网自媒体中心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金农网的观点或立场,金农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和存储空间。
  2. 2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粮信网-中国粮油信息网络平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粮信网-中国粮油信息网络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粮信网-中国粮油信息网络平台”。违反上述条款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3. 3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网站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  4. 4.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,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。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,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  5. 5.友情提醒:网上交易有风险,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,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,异地交易请多学、多看、多问、多了解,网上骗术多种多样,谨防上当受骗!
  6. 6.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  7. 7.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、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,联系方式:编辑部电话:0451-88003358 电子信箱:info@chinagrain.cn(系统自动保留7天)
粮油交易
热文TOP10
×
中国粮油信息网手机APP 广告
【独家】新稻大量上市,为啥收购仍显谨慎?